柘荣:多条腿走路,让脱贫步伐迈得更快

2016年12月20日 09:41:01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记者 庄严 通讯员 游松柏 文/图 评论(0)

 

英山乡凤洋村贫困村民在西岸生物有限公司工作。

 

新闻背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举措。举措得当,事半功倍。近年来,柘荣县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通过造福工程搬迁、扶贫小额信贷、技能培训扶贫、产业扶贫等举措,让扶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截至目前,该县共有11个村脱贫,占贫困村总数39.3%;407户1516人脱贫,占贫困人口53.4%;今年脱贫数完成本年度脱贫任务数的116.6%。

A造福工程“挪贫窝”

16日,记者从柘荣城关出发,沿104国道往北徒步10多分钟,就来到双城镇城北社区坪桥村造福工程点。该工程点建设于2014年启动,目前已有17户异地搬迁来的村民搬进新居,其他村民有的在打地基,有的在上砖砌墙。已搬进新居的贫困户林住平开心地说:“以前每逢大雨全家人就提心吊胆,总担心屋后山体滑坡,想搬家又穷得叮当响。在政府帮助下,通过造福工程,我们终于过上安稳的生活。”

过去,林住平一家老小5人挤在富溪镇岭后村上门楼自然村几十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居住环境恶劣,他眉头紧锁。入住新家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林住平心态为之一变,四处打工努力挣钱,也讲究起卫生,不但自己房前屋后清理干净,还义务为村里扫地。今年5月,在镇政府帮助下,他到福建永德利刀剪有限公司上班,月工资4000多元。

除了坪桥村造福工程点,柘荣县还在富溪镇岭后、东源乡鸳鸯头等地建设安置点,目前已经安置288户1100人。今年初,该县将双城镇东大门造福工程列入2016年度实施计划,集中搬迁安置该县地质灾害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总用地面积155.1亩,总投资1.27亿元,规划安置259户,现已动工建设63户。“改变居住环境,可以激发人们的上进心,贫困群众就会想方设法过上好日子。”双城镇党委书记范世针说。

B小额信贷“治贫血”

在东源乡西源村,一眼望去,田埂中处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在小额贷款政策扶持和社员们的帮助下,我家去年种的太子参今年卖了2万多元。”60岁的村民魏冬平说。

魏冬平曾是贫困户,前年因病做了手术,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他和妻子仅靠3亩地种点蔬菜勉强维持生计。看着这几年不少贫困户依靠种植太子参纷纷脱贫,他也想试一试,正愁没有启动资金时,扶贫小额信贷帮他扭转了困境。

去年11月,魏冬平在村委的帮助下,向县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3万元。有了钱,还要有“组织”,于是他加入了村里华奕太子参专业合作社。魏冬平在社员们的帮助下,今年7月收获了太子参350多公斤,收入2.3万元。在东源乡,像魏冬平这样靠小额贷款和合作社帮扶摆脱贫困的村民已有34户。

东源乡党委书记吴周介说,在农村,只要有劳动力,有启动资金,脱贫不是一件难事,而加入合作社后,大家拧成一股绳,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为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柘荣县还积极引导缺技术、缺劳力贫困户将小额信贷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在县小额信贷促进会推动下,该县贫困户小额贷款发放378笔1527万元,用于扶持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用于入股的贫困户小额贷款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担保,资金集中用于企业扩大经营生产,并给予贫困户不少于10%的年收益。

C技能培训“拔穷根”

“扶贫的关键在于扶人、扶智。”英山乡党委书记杨昌升说,去年以来,乡里根据贫困户不同情况,开办太子参良种繁育技术及推广应用、高优茶叶种植技术以及土鸭养殖技术等培训班,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

50多岁的半岭村贫困户林龙清,去年被乡里“逼”着参加了太子参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班,经过半年的培训,他被村里的合作社聘为技术员,月工资1500多元。林龙清深有感触地说,他种了几十年的地,没想到种植太子参的学问这么深,何时育苗、何时施肥、如何施肥,事事都有讲究。林龙清成了“土专家”后,在村里积极推广种植“柘参3号”。

谈起“柘参3号”,林龙清如数家珍:“‘柘参3号’平均亩产(干品)108.14公斤,比‘柘参1号’增产20%,‘柘参3号’浸出物比‘柘参1号’多17%,比‘柘参2号’多19%;‘柘参3号’具有块根大、品质好等特点,今年收购价每公斤达到60元左右。”

同样,村里精准扶贫户林满金因学习了鸭子养殖技术,今年买了300只鸭苗进行养殖,首批成鸭出售就净赚了3000多元。同时,他还承包了中食北山黄金糯米种植基地10亩水田种植黄金糯米,今年也获得丰收。

今年初以来,柘荣县整合人社、农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根据群众需求全方位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该县共有2153人参加了“雨露计划”技术培训,770人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

D产业扶贫“甩穷帽”

凤洋村位于英山乡的南大门,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15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省派扶贫干部李森源说,凤洋村抢抓扶贫开发机遇,引进西岸生物有限公司、柘参种业公司,采取务工为主,土地入股、承包管理、包购包销为辅的帮扶举措,以合作社为纽带,实现基地与贫困群众共同发展。

村民陈起群是受益者之一。他前年得了病,手术后欠了不少债,身体情况差又不能外出打工,生活陷入困境。今年在村委帮助下,他到柘参种业公司务工,每天工钱130元。他还承包了公司3亩地种植太子参,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算下来今年大概有3万元的收入。

走进东源乡铁场村,你会发现每家每户的阳台上晾晒着的红辣椒成了一道火红的风景线。村党支部书记曾岩招说,他们村所产的辣椒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具有色泽红亮、品质上乘的特点。

2015年,该村引进了融盛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融盛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托管模式发展无公害辣椒种植基地3000亩。该村结合扶贫开发,将全村的计生户和精准扶贫对象吸纳到合作社,按照统一供种、统一种植标准、保护价收购的形式发展生产,还为扶贫对象提供每亩400元的扶助资金。

距离柘荣城关10多公里的乍洋乡石山村,自京林公司入驻石山洋千亩高优农业产业园区以来,除了租赁土地的农民可获得租金外,公司还从当地群众中招收工人,其中贫困户7人,年人均增收9000元。

如今,柘荣县80多家企业、合作社与100多个村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还建立了近百个各类产业基地,基本辐射全县112个建制村,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





责任编辑:wenjs

图片资讯

CopyRight©2015 柘荣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