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秀美石山村

2018年06月10日 11:31:41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陈起兴 魏高鹏 评论(0)

泪头陶楮厝

 

九龙井瀑布

石山洋

石山村,是柘荣县第一个开编《村志》的村,因此而率先进入方志视野。石山曾名玉山,历史悠久,据本村挖掘的石箭、古瓷等考古鉴定,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宋元年间,先民由中原南迁移民至此,遂聚集成村落。整个石山洋是一个椭圆形的大盆地,四周被千米高山所环绕,系全县第二大洋,素有“柘荣粮仓”之称。

石山村主村距县城21公里,距乡政府11公里。玉山溪从西北向东南走向,如西瓜纵向对切,将石山洋分成两半。这里海拔41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雾气较多,湿度偏大,故而形成绿树常青,碧水常流的生态美景,尤其适合俯观雾海,风起云涌,变化多端,为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好去处,成了吸引游客的新景观。

石山村下辖8个自然村,有16个姓氏,以陶姓人口最多。宋代,在村交通中心泗洲佛亭处始建住房,逐步聚集成街市。清乾隆之后,相继在福墙里、洋里、湖浿、浿头上下厝建有5座砖木结构的大厝。其中福墙里1 座陶宅占地3500平方米,现存遗址。浿头陶氏大宅有上厝、下厝2座,整个建筑群占地7000多平方米,是柘荣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古民居之一。上厝建于乾隆五十九年,占地面积4526平方米,1971年前失火,现仅存门楼、下厅和右侧厢房。下厝建于光绪二十五年,系因上厝陶家发展百余年,人丁兴旺,扩建下厝以分居。围墙内建筑面积2484 平方米,保存较好,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山古迹遍布,有12处县级文物保护点。其中有2处是陶家墓,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始建于光绪十四年的墺里地主宫,主体建筑保存完整。位于埂里自然村的岐洋公社旧址,曾建有防空楼。刻于宋宝庆元年(1225 年)的龙在桥摩崖石刻,据说是石山通往长溪县城的必经道路桥梁。位于墺里溪矴步头古石道旁的泗洲文佛亭,保留清代建筑风格。

石山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就有造粗纸、竹编、木匠、石匠、铁匠、铜匠、榨油、制米粉、裁缝等手工匠人和行业。村民盖房子、造农具、家具、造锅灶和居家用品以及添置衣裳,不用出村就能请到师傅。随着现代工艺的进步,传统手工业受极大冲击。2010 年后,石山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同时完善配套工程,在园区建设两座现代农业展示馆,设立气象观测站,完成

路网拓宽和绿化,维修优质灌溉水渠2.1 公里,建设溪边景观道1.3 公里,新建3 个垃圾池,配备卫生保洁员,购买垃圾桶、垃圾车等卫生设备,园区周围绿树成荫、花木簇拥。2015 年村民集资建设了石构大门楼,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使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增添了人文色彩。

石山村周边山脉有多条峡谷,深山藏胜景,最出名的莫过于金蟾溪的九龙井区,因上游开发水电,水被截流之后,溪谷中的各种奇石、壶穴便展露出来,后经专家考证,认定为白垩纪时期的晶洞花岗岩,由构造运动和流水侵蚀作用所形成,类型丰富多样。再经过人文发掘,遂有遗荷井、蝙蝠井、阴阳井、大小龙门井、双心井、观音井、莲花井等九龙井观的神奇传说。2009 年由九隆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开发,2014年通过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评审,2016 年着手开发金溪溪漂流景区,清理河道,河道两岸种植花卉名木,营造“十里花溪”,建设“三段”“七潭”“十五关”漂流景点,使三大景区连成一片,集山、水、林、竹等田园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

石山村地灵人杰,村民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普遍尊崇儒教,信仰佛教、道教。旧时有戏剧、评话、武术、剪纸、故事、歌谣、打牌等。清道光年间开办私塾,民国时创办中心学堂,1950年创办石山小学,继而又办农师、五七中学。改革开放后,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全县村级小学逐步消失。目前,石山小学成为了全县仅存的村级小学。这里民风淳朴,孝德传家,遵纪守法,有耕读为荣、勤俭为本的传统。


责任编辑:wenjs

图片资讯

CopyRight©2015 柘荣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