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乍洋:多点发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1年05月26日 11:26:08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赵巧红 通讯员 游艳 兰舒凡 评论(0)


石墙草顶、小桥流水、茶香四溢……初夏,踏入柘荣县乍洋乡,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蓬勃发展的产业态势,美丽乡村升级建设持续推进,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渐次展开。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群众幸福感

令人艳羡的生态、美丽宜人的环境、干净整洁的庭院,乍洋乡群众现在的生活和过去已是大相径庭。

近年来,乍洋乡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抓手,牢牢把握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逐步对群众切身相关的水、电、路、网进行提级改造。按照“全域覆盖、连片示范、提升水平、打造精品”的思路,该乡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乡村道路提级、户厕改造、安全饮水和电网延伸等项目,实施五蒲溪、南洋溪、石山溪等河道清淤工程,完成溪口、乍洋村文化广场建设及前楼村、溪口村道路“白改黑”,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硬仗。近年来,乍洋乡坚持“拆违、清脏、治乱”齐推进,将垃圾清运与环境保洁纳入网格化管理,推行“党员+网格员”模式,构建全方位管控体系,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环境卫生评比,并将结果纳入年底工作量化评估,作为评选“十佳村干”的重要依据。同时,集中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逐步消除了当地乱搭乱建等现象。

截至目前,乍洋乡已开展环境评比9次,列支以奖代投工作经费155万元,口头约谈表现不佳村干12人次。

发展致富产业

激发致富内动力

条件改善了,环境变美了,乍洋乡的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好。

乍洋乡素有“万担茶乡”美誉。近年来,该乡以茶文化为脉络,以打造茶产业示范带为目标,着重培育溪口“古韵茶村”文化品牌,坚持向重点区域集中,以点带面,努力形成村村经营茶山、人人生产茶叶的发展格局。

为保障茶叶质量,逐步实现乡域茶叶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数字化存储,乍洋乡在前楼村建设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通过引入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科学管理500亩无公害生态示范茶园。

“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采用传统种养、现代管理的种植模式,既可以保障茶叶品质,又拓宽茶叶市场,为打造乡域品牌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前楼村党支部书记郑以华介绍。

据统计,2020年以来,乍洋乡从事茶叶加工、营销达7000人,茶叶种植面积超过15000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近四分之一,茶叶全产业链产值1.8亿元。

在发展茶产业的同时,乍洋乡还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强村带动、抱团发展”的思路,在实施“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加速全乡产业结构向区域模块化发展。在以宝鉴宅村为核心的上半片区,打造水碓油茶、柯岭黄辣椒、宝鉴宅牛奶草莓等农业观光示范区,以前楼村为核心的下半片区,打造以夏黑葡萄、黄金百香果、有机大米、淡水鳗、结球生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石山洋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并辐射带动桥岭麝鹿特种养殖、长岐凤里千亩竹林种植,助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深挖文化资源

汇聚乡村新动能

“老郑,你是村里的老党员了,又是咱村里的‘台柱子’,可不能说不干就不干呀。”近日,在前楼村的民情茶馆里,老村干郑作桥正拉着村里木偶戏表演者郑启明做思想工作。

原来郑启明正寻思退出村里的木偶剧团,搬到县城和儿子居住。可村里的木偶戏演员就属他最出彩。一番劝说之下,老郑最终打消了回县城的念头,决定留下来为村里的文化事业做贡献。

过去的前楼村不仅文化设施缺乏、文化活动稀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也十分单一,除了看电视、打麻将、聊天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择了。如今,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下基层活动、村里的文艺班子演出……村民文化活动形式日渐多样、内容日益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也日益富足。

为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近年来,乍洋乡坚持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为托手,先后修建了茶产业博物馆、文化广场和民情茶馆,配套乡图书室、文化中心、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基础学习场所,结合人才孵化平台,建立“田间大学”“乡村党校”等乡创人才培育基地,逐步塑造文化大乡形象、提升乡村品位和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乍洋乡还通过拍摄《烟雨溪口》微电影、举办溪口首届摄影旅游节、宝鉴宅畲族“三月三”文化节,以及筹办开茶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使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文化等领域的多层次文化人才齐聚乡村,增添乡村文化活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乍洋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图片资讯

CopyRight©2015 柘荣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