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日报-柘荣之光耀青史(陈桷,袁天禄,郑宗远)

2016年03月16日 11:23:33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叶陈芬 陈丽彬 评论(0)


巍巍东狮山,文武竞风流。柘荣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众多的历史名人,演绎过无数的传奇故事。守介不移陈桷、开国功臣袁天禄、乐善好施郑宗远,他们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光照后人。

守介不移陈桷

陈桷

在柘荣有条溪坪街,人又称“陈桷街”。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商业街,整日熙熙攘攘,人流如织。“陈桷街”因陈桷而扬名,如今,走在这日渐安静的古街上,不得不令人想起,这一条街与一个人的故事。

翻开柘荣历史名人档案,最富传奇色彩的要算湄洋陈氏四世祖、宋礼部侍郎陈桷公(1090年-1154年)。他原名纬,字季壬,自号无相居士。为福建推官陈显后裔,宋元佑五年(1090年)出生于溪坪潭头坪,自幼接受良好的家教,政和二年(1112年)、22岁高中三鼎甲探花。

陈桷先后在翰林院秘书省担任文林郎、校书郎、著作左郎等职,被授予太学府五经正博士;之后调任开封府冀州兵曹司、工部虞部事,参与军政事务,政绩卓著,深得朝廷信任,成为宋朝一颗政治明星。但他极力主张抗金,与朝廷主和派思想格格不入,五次被贬,政治生涯颇为坎坷。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陈桷不贪为宝,身体力行,在风云变幻、勾心斗角的官宦生涯中,他始终履历着脚下每一步的廉吏人生。陈桷任广东帅臣官至中奉大夫,为地方行政期间长官。见百艘南蛮番船在海上漂溺遇险,他亲至海边营救,创舍五十余间,将遇险番物搬运上岸令人看守,提供茶点,安排食宿。番官感激馈赠番宝大礼价值三万八千余贯,陈桷当即归献朝廷,上嘉为“守介不移”。广州廉举杨送赞道:“囊槖来时似去时,如公清白古今稀。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

图①:在湄洋千年老樟树下听陈桷故事。 陈桷研究会供图

陈桷生前命运多舛,逝后获得殊荣。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陈桷病逝于赴任途中,宋皇特批以一品爵位给以国葬,并下诏书千里护送灵柩,要求“各州衙卫沿途开路,逢水造桥,逢州州接,逢县县迎”。朝廷还在陈桷故居——溪坪街探花府门台前建设跨街石夹坊,上有皇帝亲笔题字“守介不移”和金书陈桷名字,《宋史》称他“其节有足称”。

宦海沉浮,落叶归根。劳累一生的陈桷安葬于长溪二十四都广化寺后(今福鼎管阳乡),与葬于附近的先祖朝夕相处。陈桷生前曾赋诗《广化寺》,赞美此地风光并表归意心迹:“高山不受暑,秋到十分凉。望外去程远,闲中度日长。寺林投宿鸟,山路自归羊。物物皆自适,羁愁逐异乡。” 

如今,当我们漫步木屋相拥的溪坪古街时,自然会想起800多年前建街肇始人陈桷。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这条街已不复历史上的繁华模样,当年“衡门自适”的探花府旧址依依。廉吏虽已远去,美名依然长存。

溪坪陈桷街外景。 陈桷研究会供图

时代变了,民族精神不变。纵观陈桷一生事迹,可概括为六个字:爱国、勤政、廉政。而这也正是当世党员领导干部该学习和传承的高贵品格。

2012年,位于柘荣县城郊乡湄洋村的陈桷纪念馆揭牌开馆,成为柘荣第一个廉政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内,陈桷十大廉政品牌介绍、廉政剪纸展、廉政书法展、廉政灯谜竞猜等48个板块,每年都吸引了许多干部群众参观观摩。柘荣县针对以往反腐倡廉教育存在主题不突出、阵地不固定、形式不新颖、效果不明显等弊端,依托本地历史名人的廉政典型,突出地方特色,通过图文并茂的图片、生动感人的故事、形象立体的声光影像,让参观者得到教育。

清风廉雨润山城。缕缕正气,催生了柘荣一大批“廉政”意识强烈的党员干部。他们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新的成绩,让人民群众也更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明开国功臣袁天禄

袁天禄

二月二,龙抬头,柘荣城关河滨西路柳色青青。在青翠柳芽的掩映下,一段斑驳的城墙沿着河道伸向远方。这座由明朝开国功臣袁天禄所建造的闽东历史最早的石头城墙在历史更迭中只余下短短数百米,静静地盘桓在龙溪畔,仿佛向后人昭示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98年5月,柘荣县政府在遗址前立碑保护,碑文曰:“下城原名柘洋城堡,又称柳城。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系明开国功臣袁天禄为保境安民率众刨筑,城墙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七尺……是闽东最早的一座古城堡……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攻城多日不克,柘洋民众凭藉城堡固守免遭祸害。此后又多次防御了匪患侵袭……”

短短的一段碑文浓缩了这座古城堡的沧桑历史以及袁天禄传奇的一生。

袁天禄,出生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字礼文,号东山,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四,自幼聪明过人。年轻时袁天禄以身材魁梧、文武双全而知名。16岁那年为福宁州长官王伯颜所赏识,被收为部下以待重用。23岁被授予主簿巡检,派他训练“义兵”。袁天禄果然不负所望,将进犯州城的黄善队击败,首战告捷,从而他的义兵成为保护州境安全的主要军事力量。同时组织地方武装力量“泰安社”民兵,“集乡人,练团勇,灭匪奸,保家乡”,逐渐成为闽东地方势力的主要领导者。他的成功也得到元朝廷的嘉许,先后被授予福宁州主簿、同知、州尹和福州路同知。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农历十一月至十二月间,袁天禄又被迅速提拔为中顺大夫、福建行省参政、福建义兵征行元帅、行省左丞等职位,并赐给他“金牌”。

袁天禄一生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归顺朱元璋一事。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农历三月,朱元璋挥师浙东诸郡,势如破竹,江山渐趋一统。袁天禄遂与兄弟部属商议归附一事。有人劝他独树一帜,割据一方,袁天禄却因保境安民而毅然做出选择:不继续战争,弃元而归顺朱元璋。让闽东这块土地从而免遭兵火涂炭,平安度过了元末明初这一动荡时期。

图②:柘荣元代古城墙。 游再生 摄

此后,袁天禄以母亲年老多病需照顾为由向元朝提出辞职,没有获得批准,他便高挂金牌扬长而去打道回府了。此时,天下大局未定,社会极不安稳,为了保境安民和保存实力,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月,袁天禄征调8个都的社民,在柘荣柳营建造闽东第一座石城堡。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一代英杰袁天禄在集庆去世,年仅37岁。袁天禄以归顺之功,于明成化宪宗皇帝追封其为开国功臣。

回首莫问风吹雨,功过自有日月知。一生短暂的三十七个春秋中,袁天禄戎马生涯二十余年,后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绞杀农民起义军,残忍暴戾;有人说他归附朱元璋从而使闽东免于战乱,保境安民。功过是非,由人评说。但其惩治贪官酷吏,尊师重教,培育文武人才,“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的爱国爱乡爱民精神是值得今人学习和弘扬的。

1997年,袁天禄被列为福建省历史名人。同年,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袁天禄研究分会成立,研究会在保护和维护袁天禄历史遗迹、坟墓、祠堂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形的石城堡已经在时间消磨下渐渐消失,但内心的精神城堡却在柘荣人心里悄悄构建起来。当前柘荣正致力构筑“海西药城”和“生态养生城”,这是新的“创城”建设。在做好经济这篇文章的同时,柘荣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增强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充分挖掘本地人文资源优势。以弘扬袁天禄文化为契机,柘荣在促进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袁天禄当年创城的万丈豪情创造新的“五特好柘荣”。

乐善好施郑宗远

郑宗远

出了柘荣城关,沿着国道车行十五分钟左右,便达到楮坪乡仙岭村。在村口抬头望去,不远处一块巨大的岩石上,篆刻着一个鲜红的“善”字。善,便是仙岭愚公郑宗远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楮坪乡仙岭村,有座庆远堂,堂上坐着一位慈善的老人,他便是明朝慈善家郑宗远……”每个月,“小板凳”宣讲员郑养其都会深入到柘荣各乡村宣讲郑宗远的慈善事迹。伴随着抑扬顿挫的节奏,郑宗远的事迹和精神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郑宗远(1471年-1559年),字思明,号乔岳,生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农历四月初九。他年轻时就善治其家,勤创家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甲山庄主,但他为人慷慨,一辈子乐善好施,常常接济穷苦之人,遇缺食者留宿款待送与斗米。无论乡亲乡众急需钱或粮向他借用,从不推辞,即当作布施,也不留字据。明世宗皇帝朱厚熜赐予他七品冠带,福宁府知府赠予他“德义兼隆”的匾额,同朝福州智叟、雪樵山人郑堂为其厅堂题匾“庆远堂”。

郑宗远一生中,最让后人称道的便是其倾尽家产修路架桥。明嘉靖年间,柘荣县与外界交通十分不便,尤其是往福安辖内至寿宁,行人须翻山越岭绕道英窦坑,道路险远,强徒特甚,恶兽出没,其苦不可堪言。于是,他倾其所有,耗时多年,与子孙宗亲一起开凿从柘荣至福安到寿宁境内的一条长达数百里的石径大道,途经3县7乡(镇),建造通济桥、利济桥等8座桥梁以及井前亭、种德亭等17座凉亭。并且设置渡船一条,置买渡田六亩,雇人划船,免费让行人过渡,甚至还把家中田租的一半,当作养护路、亭、桥、渡船的资金。

图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楮坪通济桥”。 游再生 摄

郑宗远不仅自己一生行善,也要求子孙后代跟着行善。他的后裔不负嘱托,善举代代相承。史志记载,明嘉靖年间,郑宗远儿子郑廷森曾义务建长降亭一座;清乾隆年间,郑宗远后人郑鼎禧携夫人肖氏在长降亭中,用米粥和大碗茶免费招待路人;1978年,板桥被水冲走,后人郑明况自发组织8个当地的村民,耗时两个多月进行修缮……世世代代的仙岭人,一直秉承祖训,耕读传家,积淀了身后浓郁的“善文化”。

不仅在仙岭,从古到今,柘荣域内涌现的乐善好施先进人物及事迹不胜枚举。仙岭愚公郑宗远济人行善的精神在柘荣已发扬光大,流传千古。

在柘荣,慈善也许就是今日家中生病,邻居帮忙开车送孩子看医生;就是村里“五保户”老人孤苦无依,左邻右舍你添一捧米我送一瓶酱;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柘荣人这样质朴的情怀,积淀出一块慈善的净土。2013年,全市首个“宁德市慈善文化教育基地”在仙岭村挂牌,基地融瞻仰、参观、旅游等为一体,成为全市弘扬慈善精神、树立慈善楷模、培育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人物剪纸作者 郑平芳 

本报《文化柘荣》

采编室组织策划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图片资讯

CopyRight©2015 柘荣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