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柘荣-磨出“剪”锋

2016年06月08日 15:46:36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叶陈芬 王东东 陈丽彬 评论(0)

工人正在操作机器进行合剪。

工人正在整理已成品剪刀。

数控自动冲坯车间。

繁忙的刀剪工厂。

每天清晨,柘荣城关的大街小巷,5000名勤劳的人儿,如滴水入流,逐渐融进城里城外的刀剪工厂。傍晚,这批勤劳的人儿,又如归巢的鸟,带着铁锈的味道,从工厂走出,回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这就是柘荣,一座柔情似水的城市,却有一个“中国刀剪之乡”的阳刚称号。

柘荣刀剪经历了300多年风风雨雨,由此也衍生出了深厚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刀剪文化。刀剪业与刀剪文化相伴相生,一路走来,使柘荣刀剪不衰,从这个世纪初开始更是强势崛起,成为全国刀剪行业的佼佼者。130家刀剪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产刀剪2.5亿把,年产值10多亿元,碳钢剪国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

如今,在全力打造“文化柘荣”的新形势下,作为特色文化产业,根基深厚的柘荣刀剪势必要在传承发展中转型提升。产品创新、品牌打造、行业整合,老产业新求索,柘荣刀剪“剪”破瓶颈,产业转型升级风生水起。

秉承传统 新老工艺相辅相成

推开柘荣县展览馆的红木漆门,我们走近了柘荣悠久的刀剪历史。

柘荣刀剪始于明末清初,据《柘荣县志》记载,早在清雍正十二年,柘荣就有能工巧匠用土铁加钢刃锻打剪刀。清同治年间,柘荣的“袁合兴”、“林木兴”字号剪刀已颇享盛名。“浙江货郎担,柘荣剪刀帮”,道出了当时柘荣剪刀在全国的知名。

1975年,柘荣县剪刀厂成立,1990年改名闽锋剪刀厂。

1991年,在全国剪刀质量评比会上,柘荣剪刀将40层龙头布一剪到底,刀口坚度、锐利度等十项技术指标均获满分,其质量可与“张小泉”、“王麻子”等名牌产品相媲美,引起举座震惊,产品驰誉全国。

“然而自从辉煌一时的闽锋剪刀厂破产后,柘荣众多小剪刀厂都各自为战,柘荣刀剪陷入了发展的低谷。”回忆起那段低迷岁月,柘荣县城联社主任游步锦仍然唏嘘不已。他认为,柘荣刀剪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过于单一,长期以三把剪刀(大头剪、皮革剪、民用剪)打天下,工艺落后,产品结构单一,量大而质不高。

穷则思变。在继承传统制刀工艺的基础上,改变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新产品,成为近年来柘荣刀剪企业破解企业发展困局、实现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创新不断,变化不止。柘荣刀剪,从一度没落到重焕生机,不过几年。

“只有跟上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有市场话语权。”自柘荣县金剑剪具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这句话一直被公司创始人袁祚金奉为圭臬。建厂数年来,在秉承过去制作传统剪刀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不走寻常路”开发新型产品——裁缝剪,引领行业的创新和提升。年产裁缝剪100万把,开发出20几个品种,占其公司产品总量的70%,产品远销印度、泰国、巴基斯坦、迪拜、新西兰等国家,创造“一把剪刀走遍天下”的传奇。

以“新”打开市场,更以“质”站稳脚跟。

柘荣剪刀锻打精细,一把剪刀要经过冲坯、钻眼、下钢、磨咀、粹火、水磨、点焊、合剪、套管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长期积累的水磨、下钢、粹火三道传统工艺还是世代相传。正是得益于这优越品质,柘荣剪刀经数百年考验而不衰。”游步锦骄傲地说。

近年来,柘荣刀剪企业更是纷纷不惜重金引进“全自动网带炉热处理”、“全自动带钢冲坯”等先进生产线,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走向要质量要效益要产值之路。

如今,柘荣刀剪企业早已经跳出“三把剪”的窠臼,产品发展到涉及民用剪、皮剪、花剪、纱剪、服装剪、理发剪、医用剪、旅行剪以及各类专业剪等15个系列70多个品种,年产刀剪2.5亿多把,永德利理发剪和园林剪、宏利星不锈钢剪、剑龙纱剪等成为新的“看家产品”,百年老产业又重新焕发了盎然生机。

品牌复兴 “刀剪之乡”声名远扬

日前,柘荣刀剪行业传来喜讯:2016年“全国刀剪行业信息交流会和产品展示会”下半年将在柘荣举办,届时全国刀剪行业专家、刀剪生产企业、刀剪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及各地区域经销商等都将齐聚一堂,共谋刀剪产业发展大计。

得到这个消息后,游步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意味着柘荣‘中国刀剪之乡’的知名度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刀剪之乡”是柘荣继“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等称号后又一块闪亮的金名片。它不仅是外界认识柘荣文化的一扇“窗口”,更成为柘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但尴尬的是,昔日“中国刀剪之乡”麾下企业林立,却没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光阴荏苒,窘境不在。2010年12月,福建永德利刀剪有限公司“永德利”牌剪刀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同年12月底“永德利”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为铸品牌,永德利公司在抓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的同时,也把不少心思放在刀剪文化的挖掘、弘扬上。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公司热情参与政府组织的文体、公益等活动,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在“第二届中国柘荣太子参交易会暨建县六十周年”上,永德利刀剪被指定为唯一纪念刀具;对刀剪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让刀剪不仅有使用价值,还有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如应用中国文化传统元素,在园林剪外观上进行“碎花”设计,既美观又实用;积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北至俄罗斯,南至越南、印度,一路“游历”,长了见识、拓了市场,同时也将柘荣刀剪人坚强、不屈的精神广而告之。

墙内开花墙外香。以“永德利”为代表的“柘荣刀剪”,挟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渐渐为世人所认识,所瞩目。

现今柘荣刀剪已注册及申请注册商标125件,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件、福建省著名商标4件、宁德市知名商标10件。这些都成为打造和传播柘荣刀剪文化的重要载体。

“名片”擦亮的背后,是从企业到政府部门孜孜不倦的付出。

在政府扶持下,柘荣出台了《柘荣县剪刀企业标准》,现已成为福建省地方行业标准;柘荣刀剪行业协会也应运而生,搭建起政府与企业交流平台和行业自律平台;针对刀剪企业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有限等问题,发展网络商务,开发以柘荣剪具为主体的“中国刀剪网”;建设柘荣刀剪展示厅,向世人展示柘荣刀剪文化的魅力。

一场接一场的各类展览会、博览会、推介会,更是不断向全国乃至世界扩充柘荣刀剪文化的影响力。去年的海峡两岸电机电器博览会上,三天时间内,“永德利”剪刀就零售出近万把。今年即将到来的电博会上,“宏利星”剪刀将代表柘荣刀剪登台亮相,“唱响”品牌。

恢复昔日荣光,柘荣刀剪人没有陶醉自满。在制定《剪刀通用技术条件》的基础上,柘荣正向全国日用五金标准化中心申请牵头组织或参与编制《民用剪刀》,并且积极申报“柘荣剪刀”集体商标。

在柘荣政府、企业的合力推动下,尽管刀剪产业与刀剪文化融合的好戏才刚刚开始,但两者的交融,必将许给柘荣刀剪一个灿烂的未来。

“抱团”发展 百年产业大有可为

八方云雨聚柳城。这几天,柘荣刀剪业的气氛凝重中充满期待。全县近50家中等规模以上刀剪企业的老板们汇聚一堂,共商大事,其中不乏永德利、宏利星等柘荣刀剪业龙头企业掌门人的身影,各种声音充斥其中,但最终只汇集成两个关键词——“整合”与“重组”。

“‘船小好调头到船大抗风浪’,这既是思想意识的转变,也是市场环境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国有四个刀剪产业基地——重庆大足、山东临沂、广东阳江、福建柘荣。经过近几年的市场竞争,柘荣已经逐步取代了重庆大足、山东临沂两个刀剪基地的市场占有量,国内市场占有率攀升至80%以上。

比下有余,比上不足。

虽然柘荣刀剪拥有国内市场八成以上的占有率,但与广东阳江比,柘荣在规模、材料、营销、人才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阳江刀剪产业基地由于采用了先进的不锈钢材料,在价位提升的同时,也打开了高端市场,70%至80%的刀剪企业为外向型,产品还进入了欧盟市场。

反观柘荣,刀剪企业整体上规模偏小,多数仍是以家庭作坊为模式的小剪刀厂,企业规模小,使得刀剪企业扩大再生产缺资金,研发新产品缺技术,加上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内部互相压价,无序竞争,以致企业利润小,影响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抱团整合,势在必行。

“成立柘荣刀剪业的大集团公司,是大势所趋,只有这样才能使行业人、财、物高度集中,不管是抵御风险、研发产品还是开拓新市场都有优势。”宏利星公司总经理刘松锦说。

柘荣县下决心培育“柘荣刀剪”品牌,扶强做大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早在2014年,柘荣县就已经开始尝试扶持一批刀剪企业进行同业整合,成立联合公司,目前已成立宏利星、玖伍、永吉3家联合公司。其中,福建省宏利星刀剪有限公司就是由华兴、三和、宏利星3家刀剪企业整合而成的。经过整合后,宏利星引进新设备,机器换人,研发新产品,工艺创新,主打不锈钢剪刀,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产值和利润均翻番,成为柘荣刀剪业仅次于龙头永德利的存在。

上下延展,抱团成势,产业集群,融合共赢。柘荣刀剪业发展至今已经逐渐分解成众多工序的生产环节,细化产业分工,鼓励大而精、淘汰小而全,拥有原料供应、冲坯、粹火、电镀等各种配套企业20多家,形成产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

同时,退城入园,也是推动柘荣刀剪行业大整合的重要举措。为推进刀剪产业集聚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噪声扰民及安全隐患,2009年,柘荣开建砚山洋刀剪产业集中区。目前该产业集中区一期建设占地面积108亩,已入驻50家刀剪企业,初具产业规模。柘荣县还计划进行二期建设,将剩余零星分散在城区内的刀剪企业,全部进驻砚山洋工业区。

一座城,一把剪,一份大产业。柘荣刀剪正在续写属于它的传奇。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图片资讯

CopyRight©2015 柘荣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