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衣“披”四海——柘荣僧服产业以文化创新激发活力

2016年08月17日 10:00:07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叶陈芬 王东东 陈丽彬 评论(0)

林穗凤(左)与徒弟展示设计制作的袈裟

各种款式的僧服

自动化制衣流水线

僧服行业的产品已涵盖僧服、僧鞋、僧袜、香袋、香道、刺绣等十多个类别60多个品种

林穗凤正在查看电脑绣花机绣出的图案

僧服是佛教僧侣穿着的服装。由于其具有严格的宗教传统规制,民间制作不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僧服制作这个行业几近空白。而柘荣却将这种冷门的服装做出了大名堂。

一个非遗传承人 2014年,林穗凤被宁德市政府评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僧服传统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僧服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人全国少有。

三大品牌 柘荣“相牌”“觉牌”“了尘”三个品牌位列全国僧服品牌前三名。世界僧服在福建,福建僧服在柘荣,已成佳话。 

十六年积淀——拥有僧服生产及其关联企业23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产值达1.2亿元。僧服市场三分天下柘荣占其二。

起于僧服,而不拘泥于僧服。如今,柘荣已形成了以僧衣僧服为龙头,佛堂庄严产品、天然香品、宗教绣品多头并进的特色产业。同时,另辟蹊径,大胆创新,进军“华服”市场,并将国家非遗柘荣马仙信俗文化融入“华服”制作中,走出了一条创新融合之路。

僧服故事 源于匠心

“柘荣县境内寺庙不多僧人也不多,却为何出现了如此大型的僧服产业,这还得从16年前说起。”说起柘荣僧服的起源,福建弘福僧服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星赠依然记忆犹新。

“开启这个行业纯属偶然。”姚星赠说,他1997年开始学佛,经常跑寺院,发现出家人的僧服居然没地方买,而是要想尽办法拿到外面的裁缝店去零散订做,做出来的衣服不管是做工还是用料,都十分粗糙,形制上也达不到佛家所说的“如法”。看到僧侣买衣服不便,姚星赠萌生了办厂制衣的念头。

2000年,他与上海佛教实业社合作,租用民房办起了柘荣首家僧服厂,成为柘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刚起步阶段,产品只供应省内的几家寺院,出人意料的是从生产第一件僧服开始,他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于是这百来平方米的家庭式作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柘荣僧服产业的龙头企业,旗下品牌“相牌”更是位列全国僧服四大品牌之一,产品也从单一的僧服扩大至品种繁多的佛教用品。

“做僧服就是做文化,僧服品牌更是一种文化品牌,如果我们的僧服能够表现中华佛教的深厚文化,那就有希望了。”姚星赠说。

如果说姚星赠开启了柘荣僧服的源头,那么德翔僧服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林穗凤则代表了柘荣僧服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对僧服的规制十分严格,一切均要讲究‘如法’。”林穗凤告诉记者,所谓“如法”就是随顺佛所说的教法而不违背,因此僧服在尺寸、规格、款式上都有严格的限制。

例如“海青”,这是现代缁素二众礼佛时和比较正规的场合时穿着的外衣,也是销量最大的一款僧服。它的款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所以又称为“大袍”。“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片复叠缝制而成,它们代表佛、法、僧,称为“三宝领”;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逢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称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又如“袈裟”,“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由一块块布料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寓意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袈裟上所有“福田”的线条必须是相通的。这些都是“如法”。

而如何“如法”却缺少可遵循的完整典籍,只能通过高僧大德的口口相传。为此,在刚接触僧服行业的前几年,林穗凤几乎每年都要花上几个月,遍访名山大川高僧大德,请教僧服制作的有关规制。

经过多年的“取经”和实践,林穗凤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僧服制作的规制,以此制作的僧服得到了多位高僧的认可和赞扬。

“得宝却不藏私”。林穗凤将她的经验传授给了她的徒弟们,进而带动了柘荣整个僧服行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柘荣不少僧服企业的服装设计师正是出自林穗凤的门下。2014年,林穗凤被宁德市政府评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僧服传统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一方人文 气韵悠长

最近,福建了尘僧服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宗彪很高兴,因为他们又设计了一款精美袈裟“千龙衣”,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过去市面上的袈裟只有千佛衣和千花衣两种,但近几年,我们陆陆续续设计出了‘千荷衣’‘吉祥衣’等多款袈裟,都备受客户欢迎。”

“僧服最为打动人心的是不同的‘禅意’,不仅需要精益求精的做工,也要求制作者对佛教文化有极深的了解。”黄宗彪介绍说,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僧服种类繁多,各有内涵,款式上也各有千秋,然而僧服绣品由于在制作上必须严格按照佛门规制,所以在产品样式上新意寥寥,因此柘荣僧服企业更加重视其产品的工艺和品质的提升。

在弘福公司,为求庄严三宝,依清净地,如理制作,公司特征地二十多亩,兴建标准厂房,购进国际最新先进服装生产系统,产品制作工艺完全标准化;面料以高定位,保证品质做到如法、环保、健康、舒适。

“当时发现出家人的衣服面料都是使用市场上最差的面料。于是我们首先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研制出高品质的布料,并用特殊的环保定染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姚星赠说,正因为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提升了许多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赢得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支持和合作。

2000年到2016年,16年的时间,柘荣僧服从蹒跚起步到扬名四海。产品也从单一的僧服系列向佛堂绣品、用具等多元化发展,并且开发设计个性灵动、富有禅意的“华服”,延伸了佛艺文化产业链。

将经典的唐装元素融入设计中,传统的端庄和现代的时尚完美融合,女子气质高雅、男子丰神俊朗……今年5月15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闽东之光”——第四届宁德市一县一歌暨企业有歌声、班班有歌声文艺汇演在宁德市高级中学礼堂举行。其中柘荣代表队一出场,其颜色鲜艳、风格独特的演出服装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再配以微电影《揽梦柘荣》、孝德文化以及柘荣主要景点为背景,舞台效果唯美而富有朝气。

此次演出的服装便是“华服”,由柘荣僧服企业玉琳公司设计制作。据公司总设计师郑昌团介绍,演出服装从构思、设计到最终拍板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在传统唐装的基础上,添加了国家非遗柘荣马仙文化的元素。女性大红色的上衣是马仙信俗活动中常用的颜色,男女统一的小立领、对襟、一字布扣、棉麻布料,不加任何雕饰,端庄典雅又舒适透气。

“现在正是‘华服’大行其道的时候,相对于僧服,‘华服’款式多、花样多,设计灵活性高,市场也比僧服广阔许多。”做好“华服”,柘荣僧服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柘荣是马仙道场,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这块宝地上充分融合,静、淡、雅又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使得“华服”的发展有了人文空间。

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焕发活力,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离不开创新和融合。

随着马仙信俗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众来到柘荣参拜,相关宗教用品需求必将日益增长。柘荣僧服企业提前谋划,做好产品研发、宣传,提高产品销售渠道。每年的马仙信俗活动,僧服企业以“华服”为基础,根据“十三境”的地域性和宗族性,设计制作“接仙”服饰,备受信众好评。

一针一线工艺精湛,一式一款禅意无限。致力秉承佛教文化、积极融入当地特色,柘荣僧服企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三分天下 柘荣有二

“三分天下有其二”。16年的发展积淀,柘荣已经成为全国主要僧服生产基地,涌现出弘福、了尘、玉琳、德翔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产品涵盖僧常服、法衣、僧鞋、僧袜、香袋、香道、刺绣等十多个类别60多个品种。

“僧服产业是一个低耗能、无污染的产业,生态环保,也是继柘荣刀剪产业之后又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民生产业。而随着‘佛化生活’的民生化、日常化,这些与佛相关的产品也逐渐走入百姓生活中。现在正是佛具用品产业发展的‘倍数时代’,行业发展最佳机遇期。”这是柘荣僧服企业家们的共识。

乘势发力、求新谋变,初具规模的柘荣僧服产业不满足于现状又开启了新征程——

2006年,姚星赠涉足香类研发生产。公司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手开发一系列具有杀菌、安神等功效的纯天然药香,一投放市场就受到了欢迎。该公司近年还投资500多万元在浙江义乌的繁华地段开设了素菜馆,受到了都市人的青睐。

了尘僧服有限公司与柘荣天康茶叶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禅茶一味,产品投入市场后,也供不应求。同时连续两年参加厦门佛事用品展,开眼界、长见识、拓市场。

德翔公司新开发的利用水果酵素染色技术,使服装更加环保舒适,虽然价格涨了近三分之一,但是仍然受到客户追捧。

僧服企业家对产品工艺的不断钻研和传承为柘荣僧服注入了永不停歇的发展动力,而近年来,柘荣县委县政府也对僧服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柘荣县将僧服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不仅在砚山洋工业园规划百亩土地作为僧服企业集中区,通过优惠地价引导僧服企业向该区集中、扩大产能,同时扶持企业实施技改,引导企业向生产设备自动化、产品多元化发展,实现提升跨越。

8月8日,柘荣僧服行业再次传来喜讯,柘荣县宗教用品行业协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大会顺利召开。这意味着僧服产业将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柘荣僧服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发展良莠不齐,且存在行业间互相压价的现象,这对未来僧服产业必然会带来不利影响。”行业协会秘书长郑玉坤介绍,协会的成立,将成为柘荣僧服产业发展的新起点和新平台,为企业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助推僧服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从而为柘荣县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同时我们将注重发挥马仙信俗文化发祥地的品牌优势,有机整合开发马仙信俗文化资源,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提高宗教用品附加值。”郑玉坤如是说。

闽东日报《文化柘荣》采编室组织策划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图片资讯

CopyRight©2015 柘荣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